在国内经济增速放缓,外部环境发生巨变的背景下,基建投资被寄予厚望,近期基建投融资鼓励政策频频出台,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简称“平台公司)应顺应政策,加快改革转型,探索符合新政策的投融资模式,积极参与地方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事业领域。
一、平台公司融资模式的政策综述
我国现行财税体制下,地方政府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主体,基建资金存在缺口,平台公司应运而生,特别是2008年经济危机之后,在四万亿计划的刺激下,平台公司一度成为基础设施投融资的主要力量,同时政府隐性债务的风险显现。
2014年10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国发〔2014〕43号,以下简称“43号文”)明确地方政府新增基础设施建设举债只能通过发行债券或采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以下简称“PPP”)模式,并要求“剥离融资平台公司政府融资职能,平台公司不得新增政府债务”,该文件将平台公司置于退出或转型的局面。但43号文执行不力,在基建资金极度短缺的背景下,地方政府采用明股实债的伪PPP项目、以政府购买服务名义变相举债等方式进行基建投资,政府隐性债务风险继续累积。
2017年风险防范年,从金融风险到政府债务风险。六部委印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融资行为的通知》(财预〔2017〕50号)、财政部印发了《关于坚决制止地方以政府购买服务名义违法违规融资的通知》(财预〔2017〕87号),分别规范了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和政府购买服务的流程,堵住平台公司融资的“歪门”。
2018年来,一方面中央继续加强对地方政府债务的管控,中央下发了《关于防范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的意见》和《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问责办法》两个文件,要求坚决遏制地方债务增加。财政部印发了《关于规范金融企业对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投融资行为有关问题的通知》(财金〔2018〕23号),直接阻断了平台公司的资金链,平台公司遭遇“致命一击”,普遍出现资金紧张的局面。另一方面基建再度称为稳增长的“顶梁柱”,在基建投资扩容的背景下,对平台公司出台了系列政策,政策趋势变化如下图:
二、当前政策下平台公司融资模式的底线原则及转型要点
当前,对于平台公司的资金需求政策可谓宽严相济,对于坚持遏制隐性债务增长继续从严不松动,对于平台公司解决资金需求有利好政策,但前提是平台公司必须剥离政府融资功能,进行实质性的市场化改造和转变。当前平台公司融资模式探索的底线原则:以市场主体采用市场化的方式,清楚界定政府和平台公司的关系,隔绝政府债务风险。
现有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要点如下:
1.妥善处置平台公司存量债务
妥善处置平台公司存量债务是推进平台公司转型的关键。严格按照中央指导意见,分类处置平台公司隐性债务,对于经营性项目所负债务,应主要依靠平台公司经营性收入保障偿还;对于隐性债务,要根据资金来源、用途,一一对应到项目,可采取如下处置方式:一是纳入政府预算管理,由财政安排资金回购公益性项目;二是资产盘活,通过出售、转让、拍卖、租赁、资产证券化等方式将存量资产盘活,提升流动性,减轻债务负担;三是政府将区域内有效的优质资产、特许经营权等注入平台,通过做实做大平台公司资产,用市场化收入补贴其实施的公益性、准公益项目;四是引入社会资本进行债务重组,通过债权投资或债转股等形式化解债务。
2.做实资产实体化经营
剥离平台公司现有公益性资产,通过股权划转、政府划拨、出让出售等方式注入优质资产,增强平台公司资产规模,增减现金流收入。同时,平台公司要因地制宜,根据本地城市产业发展规划和转型发展需要,可以通过重组、新设、混改等方式,按照业务板块对资产进行重组,对业务进行重构,形成专业实体公司,为打造自身造血功能打下基础。
3.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
首先解决平台公司董监高公职人员兼任的问题,按照政企分离原则,依法设立“三会一层”,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推动平台公司由行政管理向企业管理转变。同时严格按照《公司法》和国有企业相关管理要求,完善公司章程、公司议事决策机制,真正建立起“自主决策、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现代企业制度。
三、平台公司新融资模式实践案例
为满足平台公司资金需求,根据当前中央政策,平台公司开始了系列融资创新实践。某市工业园区标准厂房项目,项目包括园区基础设施、产业服务配套设施等,总投资15亿元。该工业园区管委会授权平台公司作为实施主体负责投融资建设运营,平台公司通过标准厂房项目成功融资,融资模式如下图所示:
成功融资的几点经验:一是实现了与政府债务的完全隔离。融资的主体为转型后的平台公司,剥离了政府融资功能,不需要政府出具任何形式的承诺或担保,实现了与政府债务的完全隔离。二是项目本身优质。该标准厂房项目是为国家级工业园区已确定入园企业量身定做的,市场前景较好,项目现金流能100%覆盖贷款本息。三是平台公司存量债务得到妥善处置。作为融资主体的平台公司存量债务规模较小,均纳入地方财政预算管理,债务处置方案获得金融机构的认可。